我叫偉華,係一個復元人士 ,我係生長於一個單親家庭, 母親在我小時候,已經離家出走,由父親照顧成長。可能由於母親唔在身邊, 自小就養成懦弱自卑冇自信的性格, 就算有甚麼不懂,都不會主動向同學查問,就算長大後同樣唔會主動問同事,後來我因為工作壓力下,舊病復發,被同事送去醫院接受治療。
病發入院
當其時外父曾經問過我太太, 阿華而家咁嘅情況,佢會有乜嘢打算?但係佢好斬釘截鐵咁話,無論點樣,佢都會履行我們結婚嘅承諾,會同我一生一世,渡過呢個難關。咁令我好感動,但好可惜我喺思緒混亂之下傷害咗佢嘅心,最終令呢段婚姻無疾而終。
另外我爸爸喺2005年,因為意外,而冇咗一隻腳,要用義肢,但佢都依然堅持每一個禮拜日,一拐一拐嚟探我,我相信你哋都知道瑪嘉烈醫院有一條斜路㗎啦,而佢咁辛苦都堅持嚟探我,呢樣令我真係好感動。
住院經歷
我記得我首次病發係入東區醫院精神科,相距而家已差不多三十幾年,嗰時 我覺得自己無希望,所以曾經嘗試用饅頭鯁死自己,但好彩畀護士救返。出院後,經一個親戚介紹之下,去咗睇專科精神科醫生,而佢每個禮拜都要收二千幾蚊嘅藥費,當其時嘅藥費全部係我爸爸一力承擔,所以我覺得佢真係好偉大。而講緊嘅係廿幾三十年前,對於我哋嚟講,藥費係一個好昂貴嘅費用,最後我哋要求嗰個醫生寫信轉介我哋去公立醫院治療。
而我印象最深刻嘅住院經歷,就係十幾年前喺南葵涌醫院。喺嗰段日子,我曾經被注射過一啲強力嘅鎮靜劑,而係會令我腦部受損,同畀佢哋用約束衣綑綁過,呢啲都係一啲唔好嘅經歷。後來我亦都因為行為良好,被啲男護士叫我去做leader管嗰啲住院病人,經過一個月嘅治療,主診醫生認為我病情已穩定,冇乜特別就放我走。
人生如一場足球賽
出院後,我唔相信其他人,同家人嘅關係變差,經常自怨自艾,自暴自棄,整天都在睡覺。全靠家人同前妻嘅諒解,扶持,鼓勵同不離不棄,令我重新振作。尤其係我過咗身嘅爸爸,佢主動放棄最喜歡嘅工作來全心全意照顧我。使我明白到,人生就好像一場球賽,我承認上半場我係輸咗,但下半場結果係點?就要睇我如何部署,如何策劃 ,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會扭轉形勢,取得最後勝利。
後來我去搵嘢做,亦都被人歧視。見工時人事部問我之前一個月去咗邊?我話返咗鄉下。佢又問我可唔可以聯絡我嘅前僱主?我話可以,但我相信我嘅前僱主都可能會話我精神有問題 。所以就算我每次有機會見工,都係石沉大海。 而導致我後來要由管理層轉去做一啲基層嘅保安工作。
復元與優勢為本
其後我認識安泰軒,我嘗試積極參加活動 亦使我對往後嘅人生改觀,我協助中心參予各類嘅主持工作,更使我增強自信。喺上年我更成為咗WRAP嘅帶領員。而家我亦係一個實習朋輩導師,康和嘅求生員義工嘅一份子。亦都擔任好多唔同嘅NGO嘅義工工作。呢啲經歷使我明白到,雖然我係一個復元人士,我亦可以貢獻呢個社會,回饋大眾,幫助其他人。我亦了解到自身優勢,我係有決心,堅忍和唔怕失敗。我更明白到,只是唔放棄就有希望。
今日我希望藉住我嘅故事,鼓勵同路人唔好輕言放棄,要勇敢面對人生,以生命影響生命,有事同信任嘅人溝通,一定可以活得更精彩及有一個美好嘅將來。
復元故事提供︰偉華@康和互助社聯會
插畫提供︰Vivien Siu
最新文章
復元
什麼因素有助於復元?
復元過程與社會包容之間有密切聯繫。 復元服務的一個關鍵作用便是支援人們重新融入其居住的社區,與其他 人一起參與主流活動,共享機會。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獲得社交、教育、培訓、義工和工作機會有助於個人的復元過程。
復元
【復元故事系列】人生的下半場(偉華@康和互助社聯會)
因家庭關係,自小性格懦弱怕事,無自信。長大後因工作壓力,導致舊病復發,被送入醫院接受治療而失去工作。婚姻的失敗亦令自怨自艾,自暴自棄。 最後全靠家人和前妻的諒解,扶持及不離不棄,使我重新振作。 這些經歷令我體會到,人生就像一場球賽,我承認上半場我輸了,但下半場,賽果如何?要看我如何部署及不放棄自己,我相信,最終會扭轉形勢,取得最後勝利!
復元
【復元101】精神健康雙軸運作的模式
學者認為心理疾病與心理安康(mental well-being)可能共同存在而呈現雙軸運作的模式 雙軸運作的模式顯示,只要接受支援,並使用正確的方法幫助自己及管理精神疾病,即使被診斷患有嚴重的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仍可保持最佳的精神健康狀態,即模式左上方區域。 有些人可能並無確診精神病,但身心健康狀況惡化,屬於模式右下方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