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放鬆

完全活在當下,覺察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接觸自己內在的一切和外在四周的事物,學會掌握「當下」、獲得「覺知」的力量及「非判斷」的態度。

 

2. 觀察判斷

• 判斷是思想的一種,當認同、接納思想為事實時,思想就成了判斷。

• 判斷是衝突的來源,因為它阻礙溝通—引發防衛、抗拒、反感、障礙連結、理解,也障礙慈悲能量流動。

▪ 透過觀察,我們認知(相對地)客觀事實,實質發生了甚麼事?運用感官,直接體會到—見到、聽到、觸到等。

 

我們常常活在判斷中︰

▪ 生活中,你會常常跟人比較嗎?比較甚麼?

▪ 你會經常帶著「應該」、「必須」、「一定要」的能量來做事或溝通嗎?

▪ 當你覺得「做得不好」時,你對自己說甚麼?

▪ 你聽到別人指責、批評你時,你會有甚麼反應?

 

3. 感受

▪ 感受是身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身體經驗的反應,是神經化學物質的反應。

▪ 感受是受思想影響的。

▪ 感受是內在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表達,根源是內在需要。

 

4.需要

▪ 維持生命,讓人生過得豐富精采的元素,包括基本的生存條件,水、空氣、食物,心靈層面的如尊重、理解、愛等。

▪ 需要是感受的根源,需要得到滿足愉悅感受

▪ 需要得不到滿足痛苦感受。

▪ 普世的,不因文化、語言和信仰不同而有所差別。

 

5. 請求

▪ 請求是能幫助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的可行方式

 

6. 自我同理

▪ 同理就是在聆聽對方時,聽到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如果我們能這樣做,並能覆述給對方聽時,他就會感到被聆聽和被理解。

▪ 連結自己,就能作自我同理,即能與自己的感受與需要連結。

▪ 每天花少許時間跟自己一起,與自己的感覺、需要共存、連結。

▪ 每天有一些靜默的時刻與自己作自我連結,上天給我們的禮物──我們獨特的才能、生命中美好的東西,我們會因此生起感恩心。

 

參考資料︰「非暴力溝通 x正念  初體驗」課程

 ***計劃由新生精神康復會主辦,並由李嘉誠基金會贊助、新生學院支持

複製網址來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