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轉載】生死教育的理念

生死教育的源流與理念

香港的善終運動早在八十年代初崛起,至現在善終服務和有關的專業訓練雖已有長足的發展,社區教育卻遠遠落後,「生死教育」一詞對一般學校來說頗陌生,少數學校自覺地透過宗教科或倫理科探討有關生死教育或處理情緒的題材,內容及方法要靠自己摸索及發展。實行情況顯得「零星落索」。香港教育署在1996年向各學校提供「學校公民教育指引」,當中只有極少篇幅提到個人層面的普遍性核心價值,例如:「生命神聖」、「人性尊嚴」等,有關的教材或具體指引則欠奉。雖然近年教署已鼓勵各學校將公民教育由過去零碎的跨科目納入正規科如倫理、公民及德育科等,然而一般學校在緊迫的課程進度、考試成績指標為重的情況下,加上極度欠缺有系統的死亡教育概念、教材,很多學校都會忽略這方面的教育,待校內有死亡事件發生時才以補救方式處理,例如進行輔導及教導,欠缺前瞻性的教育對策及具體規劃。另一方面,香港青少年自殘或自殺事件頻仍,其輕率處理生命的態度實在教人擔心,傳媒對死亡事件的誇大化、淒美化和虛擬化固然影響了青少年對生命真象的了解,導致他們對生命不懂珍惜,然而我們的社會和教育制度亦欠缺對生命與死亡意義之探索

 

香港中文大學早於數年前開辦「死亡與不朽」的通識課程,講者陶國璋博士,更推廣至校外的社區哲學課程,嶺南大學亦推出類似課程,唯教育當局對於中小學及師訓學院尚未正視及關注這方面的需求。

 

近年帶動香港生死教育的倡導者/推動者倒是一些社區善終服務機構,例如贐明會和香港善終服務會(現稱善寧會),推行的活動包括講座、研討會和體驗式服務計劃,亦有個別提供善終服務的醫院與社區服務團體合作,使社區人士有機會服務末期病人,又同時學習到生死教育。贐明會自1996年起不斷舉辦體驗式善終教育計劃,每逢暑假讓中學生有機會透過服務末期病人以體驗生死的意義,該計劃為參加者帶來正面的影響和 寶貴回憶。

 

贐明會在1999年曾對66位當年年齡介乎17至25歲的參予學生進行有關計劃對他們生死態度之影響的調查。有關死亡的知識及教育來源,調查反映青年人多從傳媒、漫畫及書籍等來源獲得死亡的知識,從正規的學校課程則相對地少,部份受訪者更提議將生死教育納入正式的倫理課程。他們對生死教育內容亦有以下提議:

  • 善終服務介紹應為主題之一
  • 灌輸有關生死正確之知識及正面態度
  • 如何面對親人離逝。

 

形式方面,應該以活潑之方式為主,例如:活動營、探訪、使用影音媒體、討論及分享感受等等。上述調查結果可作為日後本地推行生死教育的參考。

香港生死教育的前景,可說是「亟需要,路還遠」,因為沒有從上而下政策的積極推廣、支援及規劃,但是從社會各層面自覺地開展也有它的好處,例如創意和彈性多。

 

生死教育的重要性

生死在現今科技及醫藥發達的社會,人類平均壽命較昔日提高許多,這也意味著人們在今日社會中,面臨死亡事件所帶來的衝擊與問題的機會率大增,死亡教育愈形重要與迫切。如台灣已故<生死學>專家傅偉勳教授在其著作「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一書中所言:「隨著科學技術的急速發展,醫學知識的增高與普及,醫藥設備的大大充實,經濟生活的逐步改善,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與要求,電視媒體的普及化,娛樂事業的發達,社會高齡化現象,乃至關涉死亡的種種法律與道德問題的複雜化(如安樂死問題)等等,我們處處可以看,現代人對於死亡的負面心理(如恐懼、不安)與隨伴著種種複雜的精神狀態,實有異乎現代以前的一些特點,值得我們注目與反思。」(傅偉勳,1993)

 

在國內擅長生死哲學研究的鄭曉江教授亦指出現代人對死亡的困惑和恐懼需要透過教育建立正確、積極的死亡觀來超越之,如其所言:「現代人在人生的狀態上要遠遠高於傳統人,但由於特別關注「生」,無暇對死作深度思考,在死亡的問題上產生極大的困惑,這就使現代人之生活品質難以真正的提高;所以,我們不僅需要建構一種科學且合意的人生觀,還必須擁在正確的死亡觀,以獲得某種生死的大智慧,從而既提升生命的質量,獲得幸福順暢快樂的人生,同時也能夠消解死亡的心理恐懼,平抑死亡引發的悲痛與創傷,並為人生充上永不枯竭的動力,最終超越死亡。」

 

1983年Eddy和Alles在其合著的<Death Education>一書中,對於死亡教育的重要性更提出了綜合性的說法:

  • 幫助人們面對自己的死亡,個人可以使用有效的問題解決技術與處理策略,以處理內在的衝突與對死亡的恐懼
  • 日常生活中的音樂、藝術、文學、對死亡的描寫、宣洩、以及媒體對死亡大肆報導、渲染,而成人對死亡卻又噤口不言,更需透過死亡教育使我們正視這些衝突的訊息,而以較健康、正常的觀點來從死論生
  • 因為死亡宣告一個人的生命的結束,透過思考死亡,可以協助人們去評價自己的生活,進而鼓勵人們培養出提昇健康與幸福的生活型態。
  • 協助專業或非專業(包括家屬)的照顧者能夠覺得很坦然地給臨終病人及喪親者提供合宜的情緒支持
  • 幫助一般對死亡與瀕死毫無所知的門外漢了解有關的術語、主題及趨勢
  • 幫助人們可以公開地為自己的死亡作準備:如何預立遺囑、宣告自己將來希望選擇什麼喪葬儀式、遺體要如何處理;如罹患重病希望繼續用醫藥方式“延長”生命嗎?

死亡教育廣受各級學校社會人士及有關專業領域的接受與重視之後,其需求更見殷切,Kalish認為有如下原因(Kalish,1989:75;Corr et al.,1997,pp.10-11),可見其需要性與重要性:

  • 很多早期生命經驗中有關死亡的疑問未獲解決,個人想尋求了解。
  • 目前正面臨和生死攸關的問題,例如自己或家人得到致命重病。
  • 相關職業人士工作上的需要,例如醫護人員、社工人員、牧師、安寧照顧組織的人士。
  • 希望能對死亡有更深了解,並想知道如何更有效處理自己和他人的死亡與悲傷之相關問題。

 

文章轉載自「生死教育學會」

複製網址來分享

最新文章